找到相关内容66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浅谈中国佛教对环保的一贯意义

    其生活方式包含了惜福,素食,戒杀放生,植树造林等具体内容。它们不仅有利于佛教徒的自我完善,有利于社会的祥和,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环保实践作用。   首先,佛教以“戒”来规范日常生活。其中“杀生戒”,建立...的生存机会了。   其次,佛教在日常生活中强调“惜福”,这对环保也具有重要意义。据报道,美国人每年扔掉750多万台电视机,900多万辆汽车,而其中只有四分之一能被循环处理,至于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次性...

    如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04684081.html
  • “2009佛光山百万人兴学大悲忏法会”在佛光大学举行

    学校的美持续维护下去。’又说:“惜福的人就是有福气的人,来参加大悲忏的信徒们又将福气传送给他人,可真的是功德无量。” 佛光大学宗教学系助理教授永东法师表示,佛光山在宜兰佛光大学举行连续三天五场、总共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新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6/13200584316.html
  • 厦门石室禅院“福至心灵”义工培训夏令营圆满结束

    爱心人士加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,将石室禅院慈善功德会“效仿佛陀慈悲,弘扬药师精神”的宗旨,以及“感恩、净心、惜福”的理念,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和不同信仰的大众中去,为创建和谐美满的新型社会贡献应尽的义务...

    佚名

    |夏令营|义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7/09235686109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?

    享受福报,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,提用愈多,存款愈少,终有提空之时;今生享受愈多,福报所剩愈少,终有用毕之日。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,同时也要惜福,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;否则,纵然有福,也有所不足。   因此,从原始的佛教开始,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:一则是为戒贪,二则是为惜福,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;出家众固然如此,在家众亦复如此。  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著香花蔓、不香油涂身,不歌舞唱伎、不故往观听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学佛群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430211664.html
  • 死亡因缘的三种类型

    为惜财缘惜福”教诫要爱惜粮食和衣服,这不是在财物上悭吝,而是因为一个人要懂得惜福,不能铺张浪费。大师的哥哥时常教他念,这一句念熟了,以后凡是遇到穿衣或者饮食,大师都十分注意,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蹋。而且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,身上穿的衣服应当时时小心,不可以损坏或者污染。   在此奉劝学人,有福报时应当珍惜,最好省下自己的福报舍给他人用。修行人不应随顺现代人的作风,而应随学俭朴惜福的古风。 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轮回|死亡|养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07543618182.html
  • 水会永远活着

    我很喜欢两则惜福与惜缘的故事,一则是有关滴水和尚的开悟:  仪山禅师有一天洗澡,水太热了,就呼唤一位年轻的弟子提一桶冷水冲凉。  奉命提水来的弟子,将洗澡水中和了,顺手把剩下 冷水倒掉。  仪山禅师...千秋万世!  反过来说,没有被珍惜的一滴水,就是死了的水。  这是惜福的晶莹剔透的观点,不能珍惜福报,福报就一点一滴地死去;能珍惜的福报,就会永远活着。  另一则“惜缘”的故事是有关日本铁眼和尚印经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2745380.html
  • 蒙以养正僧德第一——弘一大师倡办佛教养正院考述(五)

    大病的时候,承诸位写一封信来—各人都签了名,慰问我的病状。并且又承诸位念佛七天,代我忏侮,使我感激万分。”复就青年佛徒的修养事项,归纳为四项逐一进行阐释开示—  (1)惜福 末法时代,僧人福气很薄,一旦享尽,便会“乐极生悲”。因而纵有十分福气,也只能享用二三分。介绍本人之能注重惜福,乃得益抄幼年所受启蒙教育:从仲兄教读家中厅堂大柱联—“惜食惜衣,非为惜财缘惜福。”因此联语深印脑海故从小以来便养成“...

    秦启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1466532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?

    有提空之时;今生享受愈多,福报所剩愈少,终有用毕之日。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,同时也要惜福,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;否则,纵然有福,也有所不足。 因此,从原始的佛教开始,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:一则是为戒贪,二则是为惜福,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;出家众固然如此,在家众亦复如此。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著香花□、不香油涂身,不歌舞唱伎、不故往观听,不坐卧高广大床,不带手饰,不蓄银钱、宝物等戒律。在家众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6133394781.html
  • 面对人生,珍惜所有(心五四心对谈之二)

    说平安就是福,不过先要知道平安是怎么来的。平安不是向外求的,因此心中平安就是最大的福。如果心中不满足,心不安,也就没有福。   其次是惜福。许多人知道有福,认为有福不享是傻瓜,应该有多少福享多少福。有的享儿女的福,有的享父母、丈夫、妻子的福,有的是享老福。可是光会享福是不够的,因为福享过了就没有;有福应该要惜福惜福的人最快乐,并且进一步把自己的福分享给他人,这也是一种惜福。   第三是培福。...

    圣严法师等

    |心五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171949885.html
  • 用心笔画间

    都有因缘,何须苦苦强求?“因缘和合而生,因缘离别而灭”,一件事的成与不成,来自因缘所使,清楚了这个道理,我们更应该乐天知命,知福惜福,纵然遭遇逆境,也不会有所怨尤。   抄写《心经》半天下来,竟丝毫...

    李镜祥

    |般若|禅修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1205393437.html